新聞詳情
條子泥濕地的候鳥。
孫家錄攝(人民視覺)
條子泥濕地的候鳥。
孫家錄攝(人民視覺)
條子泥濕地的候鳥。
孫家錄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時值早春,江蘇鹽城東臺市條子泥濕地內,春遷候鳥前來報到,越冬鳥準備北飛。近年來,當地推進濕地修復,不斷提高海岸帶生態系統質量,恢復珍稀瀕危候鳥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這幾天東方白鸛多了起來,昨天我觀察到100只出頭,今天又增加了20只左右;卷羽鵜鶘這幾天也開始進入視野,數量還在逐漸增多,春天真的來了!”日前,江蘇鹽城東臺市條子泥濕地,攝影愛好者李東明收獲頗豐,打開相機,滿滿都是萬鳥翔集的壯美畫面。
追著春風飛,鳥兒在這里停留
此刻,數以萬計的鳥兒正在這片濕地停留。它們中有普通鸕鶿、灰鸻、蠣鷸、白鷺、蒼鷺、卷羽鵜鶘等,它們春遷途經此地短暫停留,補充能量;也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等,它們在此越冬,經過了一冬天的停留,在等待北飛的時機。等到3、4月份,還將有大批鸻鷸類鳥兒途經此地,中轉后開始漫長的遷徙旅程。
“北方的針葉林、濕地、草原,是大多數遷徙鳥兒的繁殖地。到了冬天,氣溫下降、水面冰封,它們就會飛往南方覓食。到了春季,溫度逐漸上升、光照時間也更長,這些鳥兒又飛往北方地區。”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賈亦飛介紹。現在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許多在春天遷徙的鳥類停留在條子泥濕地補充食物、休養生息,準備繼續北飛。
“鳥兒是很聰明的,它們的經驗表明此刻北方還很冷,所以不急不慢,一步一步遷徙。”賈亦飛介紹。例如,卷羽鵜鶘的主要越冬地在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區的河口,它們的北遷有著自己的規律——追著綠,追著春風飛。“春風吹過,從南往北的植被有一個逐漸變綠的過程。現在,淮河流域已經身披綠裝,卷羽鵜鶘就來了;等到3月份,華北平原綠意盎然,它們便飛往華北歇腳,等4、5月份再飛往更北方。”賈亦飛說。
魚蝦鮮美,植物茂盛,吸引大量候鳥
“一方面,遷徙的鳥兒過境會沿著海岸線飛,這是它們辨識位置的主要地標,東臺沿海正好在主要遷徙線路上;另一方面,這里的食物比較豐富,濕地環境保護得好,才有鮮美的魚蝦和茂盛的植物。”賈亦飛介紹,東臺地處黃海之濱,擁有近85公里長的海岸線、210萬畝灘涂濕地和6.8萬畝的黃海國家森林公園,茫茫大海、灘涂濕地、平原森林共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生態空間,每年吸引超過5000萬只南來北往的水鳥,是勺嘴鷸、卷羽鵜鶘、黑嘴鷗、黑臉琵鷺、東方白鸛等百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家園。
“這個時候卷羽鵜鶘剛到,一般最多的時候有70只,整個東亞地區也只有150只左右。更多的卷羽鵜鶘3月份到東臺,然后再往北飛。東方白鸛的主要越冬地除了東臺,還有鄱陽湖、洞庭湖、崇明島等長江流域的河湖口。2月中旬,在條子泥濕地越冬的東方白鸛正準備北遷,南方的小伙伴已陸陸續續趕來會合,數量正好達到了峰值。”有多年觀鳥經驗的李東明,對鳥類遷徙的規律如數家珍,在很多當地攝影愛好者心目中已成為半個“識鳥專家”。
“我最喜歡拍東方白鸛,它們在成群的鳥類中一眼看過去就很有辨識度。”據李東明觀察,成年的東方白鸛體高約有1.1米,展翅寬度超3米,通體純白,眼周和喉部皮膚是朱紅色,翅膀較寬、腿長喙尖,體態非常優美。它們一般喜歡群居,漫步水邊或駐足草地淺灘,常常邊走邊啄食。“單腿站立、頸部縮成S形,十分可愛。”李東明說。
李東明記得,去年6月,東臺第一次記錄到一對東方白鸛在沿海的電線桿上筑巢,并成功育雛3只。此后,東方白鸛的優雅身影經常被攝影師及科研團隊捕捉到。
退漁還濕,提高海岸帶生態系統質量
“東方白鸛是大型涉禽,根據這幾年的同步調查,種群從3000多只發展到1萬多只,在條子泥濕地棲息的數量約占種群的1%。”在李東明看來,這說明條子泥濕地的生態環境適合大型涉禽覓食棲息。
怎樣營造適合候鳥棲息的生態空間?
東臺沿海經濟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呂洪濤說:“這幾年,我們在打造國內首個遷徙水鳥固定高潮位棲息地——條子泥‘720高地’的同時,大面積修復退化、旱化的海岸濕地,實施川水灣2萬畝生態濕地修復等保護項目,進行清退整改,實現永久性退漁還濕。”
呂洪濤介紹,最終目標是不斷提高海岸帶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服務功能,恢復珍稀瀕危候鳥棲息地,使生物多樣性顯著豐富。(記者 姚雪青)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