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安徽省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濕地類型多樣、資源豐富,全省濕地總面積104.1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47%。
近年來,安徽持續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省建有國家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級重要濕地52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3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57處,初步建成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濕地保護率達51.5%。
加強濕地保護修復
2022年7月底,環巢湖十大濕地修復工程全面完成,10處濕地為巢湖架起了一道天然生態屏障。
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濕地管理處處長羅法龍介紹,環巢湖十大濕地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建設總投資58.5億元,實施退養1.5萬畝、退耕4.7萬畝、退居7005戶,恢復修復濕地6.5萬畝。隨著濕地生態的改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調查顯示,環巢湖濕地植物達622種、鳥類303種。
“前兩天我們巡護時,看到了100多只天鵝。”12月13日一大早,李業炳在環巢湖十大濕地之一的十八聯圩,開始了一天的巡邏。李業炳今年74歲,原是合肥市肥東縣長臨河鎮施口村村民,2016年為了濕地建設,他搬離了之前的家,當起了濕地巡護員。
為守護好濕地,合肥將林長制巡護與濕地資源管護深度融合,建立濕地巡護隊,全面推行網格化巡護。安徽將濕地保護修復體制機制創新納入林長制改革示范先行區建設內容,將濕地保護率納入林長制考核,有效促進了濕地保護。
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12月14日,成群候鳥在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嬉戲覓食。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郭劭忠介紹,升金湖位于全球候鳥主要遷徙通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通道上,每年來此越冬的鳥類有190余種10萬余只,其中國家二級保護以上的有近40種,被譽為“中國鶴湖”。
“過去,升金湖普遍圍網養殖,漁業過度發展,水質下降到四類,越冬候鳥也一度銳減到3萬只。”張忠建是升金湖護漁隊巡護員,曾當了16年漁民,親眼見證了升金湖的生態變遷。
為改善升金湖生態環境,近年來,池州市成立升金湖管理委員會,建立升金湖聯合執法巡查管護機制,落實縣(區)屬地責任,將原分屬市本級、貴池區、東至縣三方管理的升金湖湖面收歸保護區管理處統一管理。將升金湖周圍人工養殖圍網、工業企業、旅游和農家樂等易造成污染的項目全部拆除。成立升金湖生態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吸收專業漁民參與湖管。
如今,升金湖湖水水質持續向好,保護區核心區實現無船、無網、無人“三無”目標,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迅速恢復,“人退鳥進”格局已然形成。
近年來,安徽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持續組織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十三五”期間,全省退耕還濕12.5萬畝、拆除圍網約1000萬米、修復濕地30萬畝。
促濕地生態價值轉化
“每逢節假日,我們都會開車來這露營。這里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既能親近自然,又能放松心情。”說起安徽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市民李女士贊不絕口。
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蚌埠市淮上區西北部,總面積801.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529.6公頃,是淮河流域保存較好的一塊平原沼澤草本濕地。因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公園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已發現野生動植物數百種。
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負責人姚昆介紹,公園每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2022年,公園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途徑,通過“公司+農戶+商超+微商”運營模式,挖掘濕地特色農產品市場附加值,打響三汊河濕地品牌。目前,公園已注冊商標三大類36個小項,其中“三汊河蓮藕”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此外,公園還在濕地合理利用區引導村民種植有機稻米、種養藕鱉、種植蔬菜,建設慢城荷園產業扶貧項目,并采用訂單農業經營模式,通過統一種源、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四統一模式”,確保農產品品質。“我們生產的有機稻米、生態蓮藕等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姚昆說。
在馬鞍山市博望區,濕地里的新鮮空氣也是真金白銀。博望區以石臼湖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在全省率先研究濕地碳匯,對保護區內濕地植物生物量、土壤碳儲量進行初步測定,通過季度觀測得出濕地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碳儲量變化情況。
“濕地是重要的儲碳庫,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載體。如果將濕地碳匯納入碳交易市場,濕地的生態價值便可變現,由此產生的收益還可反哺濕地建設和保護。”相關專業人士表示。(章崇志)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