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蘇州常熟泥倉溇濕地公園草木豐茂、群鳥翩躚 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供圖
今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當天,江蘇省蘇州市發布了《2021蘇州市濕地保護年報》。年報顯示,2021年,全市新增受保護自然濕地面積23.4萬余畝,自然濕地保護率從64.5%提升到70.4%,濕地保護率從50.8%提升到55.4%,兩項指標均躍升全省第一。
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濕地資源豐富,有太湖、陽澄湖等400多個湖泊,長江、京杭運河等2萬多條河流,全市自然濕地面積403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1/3。
近年來,蘇州市圍繞長江大保護、長三角一體化、太湖生態保護戰略布局,深入推進濕地保護“蘇州模式”,建成濕地公園21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8個,劃定濕地保護小區87個,自然濕地保護率從2010年的8%提升至70.4%,有12塊濕地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水禽數量標準,全市鳥類種數增加了100余種,達到393種。2020年,蘇州市榮獲“第二屆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范獎”。
蘇州濕地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的奧秘是什么?“蘇州模式”到底有何創新之處?
打造濕地管理體系“新示范”
“為守護好江南特色濕地資源,讓濕地保護有法可依,蘇州市探索‘紅線監管+部門聯動+閉環管理’模式,以濕地紅線為抓手,構建監管體系,加強全流程監管,走出濕地管理新路徑。”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馮育青說。
2012年,蘇州市出臺《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創新增設占用濕地前置審核,認定重要濕地103個,其中省級15個、市級88個,占自然濕地面積93.4%。林業部門聯合國土等部門把濕地紅線與土地利用規劃紅線對接,完成紅線落地上圖,并銜接審批流程,形成多部門共同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
蘇州市在國內最早構建“天-空-地”三位一體濕地監管體系,每年對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開展濕地面積變化動態監測,對侵占濕地行為進行嚴格監管。條例實施以來,共下發疑似變化圖斑166個,行政處罰8起,有效遏制了濕地面積減少的勢頭。
馮育青說,蘇州濕地保護還有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規范閉環管理。林業部門加強與各部門協作,提前介入鐵路、高速、軌交等建設項目,參與選線過程,共同優化線路方案,盡可能不占或少占濕地,現已辦理各類建設項目占用濕地審核10余件;制定占用濕地事中事后監管制度,規范驗收手續,形成閉環管理,為濕地用地管理提供“蘇州經驗”。
打響濕地科研監測“新品牌”
近年來,蘇州市依托太湖濕地國家定位觀測站,開展濕地生態科研監測,科學指導生態修復,創新考評體系,完善濕地科研體系,取得顯著成果。
蘇州市探索建立濕地智慧感知系統,不斷優化監測網絡,布局100個鳥類監測區和20個水質監測區,長期開展系統化監測研究,全年采集數據達700余萬條,逐步提升了監測、預警和預報能力。積極承擔科研項目,屢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太湖定位站連續3年在國家林草局考核評估中獲優秀等次。
“依托長期監測數據和試點研究,形成針對性濕地保護與修復措施,打造示范樣板。”馮育青說。2021年,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指導天福濕地公園實施的棲息地修復案例成功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100+案例”,成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典范。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和常熟南湖省級濕地公園榮獲江蘇省首屆“最美生態修復案例”。
蘇州市在全國率先設立“濕地好不好,鳥兒說了算”的考評體系,用鳥類生物多樣性等生物考評因子客觀反映濕地健康狀況。連續6年發布《蘇州市濕地保護年報》,為考核評估各地目標任務落實情況提供了重要依據。
擦亮濕地科普宣教“新招牌”
蘇州市創新“陣地+隊伍+課程”模式,打造濕地自然學校品牌,培育人才隊伍,研發科普課程,開展了觀鳥體驗、親子濕地探索、學生科普調查等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讓公眾走進濕地、體驗濕地,更好地保護和愛護自然環境。全市濕地公園累計開展活動2000余次,受益群眾約30萬人次。
2021年12月,張家港世茂小學成立濕地自然學校。學校依托毗鄰的暨陽湖省級濕地公園,將課堂搬到了濕地自然環境,通過“學校+基地”模式,讓學生們“親自然、樂學習、愛生活、慧創造”。像這樣的濕地自然學校,蘇州市已創建了11所。濕地已經成為蘇州市開展動植物科普宣傳教育的重要場所。昆山天福、常熟沙家浜、太湖湖濱和吳江同里國家濕地公園被授予“全國林草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學校”“精品自然教育基地”等稱號。
守護綠水青山,讓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的力量。蘇州市創建“蘇州昆山天福實訓基地”,啟動資質認證,已為全市濕地公園培養生態講解員98名,同時為全國400余家濕地公園提供專業人才培訓服務。
蘇州市還以“科普+”模式,探索結合濕地資源、志愿者、學校教育等,研發特色課程,形成吳江同里22套“四季全覆蓋”、常熟沙家浜“紅綠新學堂”、昆山天福農耕文化體驗等特色精品課程。組織志愿者編寫科普讀物和鄉土教材,《蘇州野外觀鳥手冊》榮獲自然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結合學校學科教育,梳理“濕地+學科”課例200個,開展濕地課程70多期,不斷開拓自然科普新發展路徑。(張輝 毛秀國)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